微信扫一扫
几年前,我就萌生了想写一篇亦师亦友王显山老先生的访记。然俗事缠身一直未能动笔,甚为遗憾!去年春,听闻王老先生在春节前一天夜里外出散步时,不幸被人骑电动车撞倒造成股骨头骨折,经救治岀院后在家静养。我便抽空去看望了王显山老先生。先生身体非常虚弱,看见我非常激动,躺在床上吃力坐起与我交谈许久。去年年底雪后上冻,我因滑倒造成右脚跟骨折。经医治后在家静养期间,听人误传说:王显山老先生久未露面,且联系不上可能仙逝矣!我听后顿时茶饭不思,一连几天心情十分低落。感惜王显山老先生平生与世无争,怎么能舍得弃世而去?前些天书友杨正峰兄台到我家告知我言:“经证实王显山老先生并未离世仍健在”。我闻此消息非常高兴,遂抽空又去看望慰问了王老先生。且将先前不实传言冒昧讲与他听。王老先生听后,非但不生气反而幽默戏言道:“阎王爷还不肯收我”。遂后,他与我相视开怀大笑起来。细观之,王显山老先生身体恢复不错,比先前略微胖了些。精、气、神尚好,只是还不能自由行走,需借助拐杖可行走二十多米。交谈时老先生对我说:又在县城关沟北租好了房子做画室。计划过几天让其子用轮椅将他推去搞国画创作。我便劝他不要着急,待身体好转些再行书画爱好不迟,老先生欣然应允。
我与王显山老先生相识于八十年代中期,那时他是潢川县京剧团的美工。具体负责大型剧幕布景制作。由于他美术功底深厚,故而工作较为得心应手。1989年王显山先生从单位光荣退休,便全身心投入到书画研究与创作之中。尤其对水墨画情有独钟。由于其在一车队家属房居住较窄且光线不好不利于书画创作,只好在外租房做画室,一个人潜心研究水墨画创作。后来我因带职带薪外出脱产学习,加之回潢后工作繁忙就与王显山老师接触少了。但仍通过圈内人士关心牵挂于他。2003年,王显山老先生通过别人得知我的电话号码,我们遂又进行了联系接触。始知王老先生这些年生活十分不易。其老伴体弱多病,每月仅医药费就花费众多。可王显老先生仍在默默无闻近乎苦行僧似的坚守书画艺术创作。五年前,我曾陪同时任潢川县宣传部长的胡国平同志和时任文联主席的李学海同志多次到王显山老先生画室进行看望慰问!胡国平部长曾要求县电视台对王显山老先生进行专题采访报道宣传。去年秋,我向现任文联主席王道成同志介绍了王显山老先生的情况后,王主席在我的陪同下几次去看望慰问了王老先生,这些均体现了县领导和文联领导对老文艺人士的关怀照顾!前些年,我个人也时常利用闲暇时间到王显山老先生画室去观摩、交流学习。有时还带着王显山老先生一起到周边县市与书画同道进行交流学习与创作。还时不时斗胆与王老先生一起为朋友合作画画,倒也其乐融融也。
这些年,通过与王老先生的频繁接触与交流学习。我深深体会到王显山老先生自身具备以下的品格和绘画特点:一是为人正直厚道、吃苦耐劳、不畏权贵、不阿弥奉迎,体现了书画家的风骨和文人气节。二是书画用笔胸有成竹、大胆用笔,行笔不疾不徐入墨三分,情感自然流动于笔间。三是每每创作较大幅山水画或花鸟画,老先生均能先画幅小稿再进行创作。有时一幅大的作品一连几天反复斟酌、审视后才定稿。四是坚持写生与默写相结合。艺术来源于生活,大千世界万物均是良好素材皆可入画。王老先生为了画好石头,曾跑遍县城河岸、潢师校园对着石头进行写生,为创作花鸟画打下坚实基础。五是,书画题款稳健行笔,落印一丝不苟从不敷衍。
书画同源。王显山老先生在多年的书画创作中,竭力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追求“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古人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被尊为创作实践之“八字真言”,王老先生深有感悟。我们深知:书画在遵循传统基础上,还应古为今用、穷极变化,有所创新、有所突破继尔自成一家。古有赵孟頫、石涛、青藤(徐谓)、八大山人(朱耷)当仁不让。近代有任伯年、吴昌硕、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黄宾鸿、李可染、李苦禅、黄秋园独树一帜。大师渐远,然风范垂世、万代景仰。如何继承传统并在传承中发扬光大,则需后人不断努力。在学习研究中获取精髓,在实践创作中突破自我。写于此,作为书画界一员,我顿感自己画艺进步缓慢惭愧之至矣。想吾辈在书画艺木追求中尚在迷茫探索,而王显山老先生的书画艺术可谓已“渐入佳境、独领风骚”!或许在他身上20年至50年甚至百年后,一时“洛阳纸贵”还很难说。“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在此,我只有祈祷并祝愿王显山老先生:“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出人头地、多出精品、名满天下!”
“自志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据了解,王显山先生1939年出生于河南省息县城关。1956年,其17岁时因父母先后离世,只好到潢川县投奔其长兄在南城一中上学。后又转入潢川师范深造学习。毕业后,先后在光山县仙居乡和孙铁铺镇中学任教当美术教师。最后又调回潢川县京剧团干美工直至光荣退休。王老先生一生不为名利所累,从未加入任何书协或美协组织;更未有任何社会兼职。我曾问其原因,他答曰:“没必要,功名利禄皆浮云也。”先生已过耄耋之年,时年八十有二。现今仍以顽强的精神与毅力与病患作斗争,且信心百倍把余身投入到其所挚爱的书画兴趣之中,实属难能可贵!
王显山老先生所作花鸟画题材丰富。然我最看重其所作的松、柏、梅、竹、牡丹题材。构图奇掘、墨韵俱佳、意境深远。其所作山水画更是纵横挥洒,构图大胆巧妙、气势非凡、令人信服。其书法功底深厚,入碑入帖、融古通今、自成一体。可谓:书画结合相得益彰。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王显山老先生当然也不能例外。由于他长期一个人孤独作画,与外人交往不多,近乎于不食人间烟火。加之近些年随着年岁增大,老先生在遇人拜访与人交谈过程中,有时难免出现自我陶醉、夸大其词现象。当然,这也是一个人长期处于孤独压抑过程中人性之自我释放的正常反映,倒也不足为奇。或许,这也是极少数造诣较高的书画家所具有独特的个性与通病罢了,值得体谅!
我曾经与王显山老先生交流时,想为老先生尽点绵薄之力。提出动员书画界同仁捐资协助老先生出夲个人书画集,办一次个人书画展,然老先生却不同意。还豪言壮语:“我要办画展就到中国美术馆去办!”当然,我在佩服老先生信心的同时,又略带一丝担忧。不知王老先生宏愿此生能否实现?想当年,江西南昌清风老人(黄秋园),生前作为银行小职员,一身默默无闻潜心作画。直到逝世后,若不是时任中美协主席的李可染大师慧眼识英才,且帮助宣传推广。才使这个埋没尘世的大师级人物得以金子出土熠熠生辉、名垂画史。而王显山老先生焉能有此幸运乎?我虽不能以伯乐自居,至少我认为王显山老先生的花鸟画,笔墨老辣高古、超凡脱俗是一般画家不能所及的。这也正是吾辈书画同仁们所敬佩和理应向其所学习的吧。是以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