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万千,男,本科学历,1987年9月出生,现经营的“老萬家糖炒栗子”于2019年荣获第七批河南省老字号的美誉,万千本人也成为信阳市最年轻的老字号传承人。2013年大学毕业后的他接过父辈手中的炒锅,一边经营着百年小店,一边虚心学习,潜心研究,在炒栗的技巧和诀窍上下功夫,以质量赢得人气,以人气赢得口碑。
一、承家业,大学生回家卖板栗
万千在读高中的时候,已经参与家里的收栗子、炒栗子了,对这个行业熟稔于心。2013年大学毕业之后,因为体恤父亲年纪大,炒板栗太过于辛苦,万千回到家乡,从父亲手里接过炒勺,开始正式传承这一传统手工技艺。
最开始的时候,万千其实心里还是有些纠结的,因为在街边支摊炒板栗不仅辛苦,而且也不够体面。但是想想家里炒栗子的手艺,到他这一代已经是第五代了,如果他不回来,传承了接近百年的手艺就面临失传。在当时,大学生还是很抢手的,毕业后不去工作而是回家炒板栗,做出这样的选择还是需要一些勇气的。得益于父辈的言传身教和从小的耳濡目染,他很快上手,切入进了炒栗人的角色。
老万家的炒栗子,因为独特的工艺和炒制手法而独具风味,在潢川的炒栗子界也算小有名气,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粉丝,每天从炒锅支起来开始,一直到夜里收摊,老万家的小摊前一直都是人满为患。
虽然生意很好,但是却不赚钱只能糊口。因为板栗只有秋冬季节才有,要做糖炒栗子只能做秋冬两季;老万家糖炒栗子之所以美味,除了有自己的独特手艺之外,他们对栗子的选择上要更为严苛,用的栗子都要比同行的更好,这也增加了成本。再加上炒板栗不光是技术活,也是个体力活,一个青年一天能炒制200斤板栗都算是高产了。万千逐渐感受到父辈的心酸与无奈,他逐渐意识到,如果不解决生存的问题,那么自家手艺的传承只能是空谈。
二、思传承,年轻人挑战老传统
传统手工技艺对技术和对操作者的经验要求都比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更多的人接触到这个行业,也制约着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要赚钱,就必须解决产量和销售的问题。
父辈的经验告诉他,限制炒栗子产量的主要因素有两点,一是人工炒栗子的产量会受限于炒栗人的体力;二是栗子炒制的火候和时间都是靠炒制人的经验来判断的,没有固定的标准,这也导致了不同家的炒栗子口味有区别。经过多年实验,万千改进了传统的炒机,跟厂家定制了专门的炒栗机,然后结合家里几代人的经验心得,确定了炒栗机的加热温度、翻滚频率和炒制时间,保证了栗子的最佳口感的同时,也解决了炒栗子产量的问题。
对于炒栗子销售的问题,万千有自己的看法。在很多传统零食都逐渐消失的今天,糖炒栗子还依然存在,说明糖炒栗子的潜在市场是很大的,但是受限于产量和口味问题,没有形成统一的、有明显标识的品牌。而老万家作为传承了近百年的炒栗世家,是具备打造炒栗子的品牌和标准的条件的。经过深思熟虑,万千决定将传统的街摊销售模式改成店销模式,通过固定经营场所将“老万家”的品牌树立并打造出来。
终于第一家“老萬家糖炒栗子”店开张了。“老萬家糖炒栗子”的店面位置既不显眼,又不热闹,不靠任何一个商圈,万千没有选址在繁华地段和炒栗生意比较密集的航空路、跃进路开店,既是不想对老一代炒栗人有太大的影响和冲击,对至今还在继续炒栗子的前辈,他们的匠人精神和“不忘初心”的坚守和情怀,让万千一直怀着深深的敬意。同时将店面开在并不热闹的地方,也是对自己这套模式的一个验证。
小店开张仅三五天时间,销售量已经破了其父有记录以来最高的销量记录。消费者对“老萬家”的高度认可,让万千既欣慰又压力山大。欣慰的是自己对传统改造的成功,压力主要是不能让坏栗子损害“老萬家”的品牌和口碑。为了保证品质,从质量的源头就开始严格把控。虽然这些栗子在收购时就已经过了质量、大小、品种的分筛,他依然坚持请了阿姨专门手工挑选栗子,将质量不过关的生栗挑选出来扔掉。从清早炒栗机次第预热到夜晚最后关火,三四台炒栗机一直在转动,万千一直守在炉子旁,把控质量的最后一关,将不合格的炒栗挑选出来之后,才会将栗子出炉。他一直坚持优中选优,力争让每一位循香而来的消费者都能找回记忆中的香甜。
他的坚持也获得了大家的认可,“老萬家糖炒栗子”连续多年获得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和市场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文明诚信商户”荣誉称号。
作为为数不多的传承人,万千不断地挑战自己,把几代人的经验心得和现代的科学技术完美融合,以己之力把家乡的炒制技艺发扬光大,赢得多方赞誉。
三、奉献大爱 永不止步
真干、实干、苦干、巧干,普通的工作在万千眼中成为一种神圣的使命,在平凡的岗位续写不平凡的故事。他时刻牢记服务意识、责任意识,从2005年加入潢川县慈善义工团起,万千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爱心马拉松”,以绵薄之力长期活跃在公益事业的最前沿。他肩负起了更多的社会责任,为服务社会、回馈社会贡献力量。
他通过开展义卖捐赠活动,将所得义卖款,全额捐到了各乡镇敬老院,慰问五保户,给老人带去生活用品,使老人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每一年的捐资助学,他都为乡镇小学的孩子带去学习用具、书籍,鼓励受助同学以饱满的学习热情和刻苦的学习精神完成学业,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牵动全县人民的心。2020年1月28日,万千在手机上看到了潢川县光州志愿者协会、潢川县餐饮与饭店行业协会等联合发出《倡议书》,倡议爱心人士捐款捐物,并招募志愿者和车辆,为奋战一线的交通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义务送餐。他毫不犹豫地第一时间递交了参战申请书,自带车辆加入送餐团队,把亲手烹制的热腾腾的美食送到一线,并捐款捐物捐食材,共计一万余元,为送餐这项爱心义举能持续到抗疫结束提供充足坚实的保障。他还通过多方联系购买了三万余元的方便面、酒精和护目镜,奔忙在宁和医院、中医院、各隔离点及社区服务站,把最紧缺急需的物资,送到最需要的地方,以责无旁贷的担当精神,交上一份大爱奉献的暖心答卷。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持之以恒的付出;没有振聋发聩的豪言,只有不计得失的奉献。万千说,这是当下青年人践行“中国梦”的力量源泉,也是对 “五四精神”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