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本网讯 清晨的薄雾还未漫过田埂,潢川县付店镇凡村村的沟渠旁已扬起阵阵铁锹声。村支书陈耀国带着十余名党员埋头清淤,铁锹插进淤泥的闷响、杂草被扯断的脆响,混着额头滚落的汗珠砸在地上的轻响,汇成一曲忙碌的晨歌。汗水顺着脊梁往下淌,却催开了渠水奔涌的欢歌——清冽的水流正急着润透干渴的稻田。这是付店镇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开门问需解民忧的生动剪影:不仅要浇透当下旱情,更要治清陈年污水,用实打实的行动,回应群众对“清水润田、碧水绕村”的热盼。
入夏以来,持续高温少雨让付店镇部分农田“喊渴”,而黑臭水体的“老毛病”,更让村民在“缺水”之外多了层“愁水”。镇党委政府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落脚点放在解民忧上,索性将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塘边渠旁,用“开门办实事”的姿态,既解当下灌溉燃眉急,又治长远水患陈年疾。
开门问需:把“民忧清单”酿成“行动指南”。“打开门听真话、俯下身解真难”,这是付店镇学习教育的核心。镇村干部揣着“问题清单”扎进村民组,田埂上问旱情,屋檐下记水忧,把群众对灌溉、污水的心里话全兜了上来。
凡村村成立“抗旱保耕党员先锋队”排查旱情时,同步收集到路口村刘老庄组、新春村王庄组村民对“池塘发黑发臭、灌溉水不敢用”的反映。“以前干部来,我们不好意思说污水的事,现在主动问,还认真记,这作风真变了!” 一位老人的话道出了群众的心声。
针对收集的“用水难”与“水难闻”两类诉求,镇里分类建台账:紧急的抗旱保苗优先办,长远的黑臭水体治理纳入计划,确保每一句呼声都有回响。
因地制宜:把“治水保田”化为“具体举措”。面对“旱情急、污水扰”的双重考验,付店镇量体裁衣,既解“近渴”又治“远污”。
通渠清淤双向破局。组织村民清淤3.5公里灌溉渠、维修2处泵站,让渠水直抵田头;同步对4处黑臭水体“刮骨疗毒”——抽排污水、清走淤泥,再引活水入塘。路口村刘老庄组的池塘曾是“一到夏天臭半村”的疙瘩,整治后不仅异味没了,还能为周边稻田补水,村民笑称这是“一举两得的民心账”。
节水护水双向发力。抗旱时推行“分片轮灌”,避免“大水漫灌”浪费;治污时引导村民改了往塘渠倒垃圾的习惯,组建“护水小分队”定期巡查,从源头掐断污染。新春村村民望着整治后的池塘感慨:“以前塘水又臭又浅,雨过就干;现在水清亮、能存住,抗旱心里都有底!”
干群同心双向聚力。党员干部带头挥锹清淤,村民自发组起 “互助小组”,不仅共享抽水设备,还主动扛着锄头清理污水塘。凡村村村民说:“干部甩开膀子干,咱哪能站着看?再难的事,众人拾柴也能烧开!”
源头化解:让“水纠纷”变成“水和谐”。持续干旱让水源成了“紧俏货”,用水矛盾像晒裂的田埂一样冒了出来。付店镇干部坚持“当场解纠纷、定规断后忧”,既平当下波澜,又防日后再起浪。
刘楼村网格员小刘巡查时,撞见村民肖某与余某为共用水塘的插秧用水吵得面红耳赤。调解小组当即到场,先稳住双方情绪,再按“人头均摊、时段错开”的原则定了方案,用水规范一明确,俩人脸就舒展了。
更巧的是三家共用水塘的纠纷,村民赵某、周某与肖某共用一口塘,肖某外出打工把地租给赵某,赵某便觉得该用三分之二的水。天越旱塘水越浅,赵某还在抽,周某急得拦了泵。工作人员现场想出“用同款抽水机、同一时段抽”的临时办法,先保了公平;随后又坐下来核人口、算地亩,定下长期用水约定,签了字、画了押,从根上堵了纠纷的口子。这种“解了眼前困,断了往后忧”的做法,让乡亲们心里暖乎乎、踏实实。
党建引领:在治水一线淬炼作风。付店镇把“抗旱治污”战场当成学习教育的“实践考场”,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用实干写下“担当答卷”。
周围孜村五保户陈加付住院时,最愁家里几亩水稻缺水。村支书和驻村工作队长听说后,踩着晒得发烫的田埂就往村民组跑,一边协调抽水设备,一边招呼乡亲们分工清渠、架管、灌溉。烈日下,大家汗流浃背却干劲十足,及时给稻田补了水。陈加付在电话里连声道谢:“多亏村里想着,我才能安心治病!”这不仅解了困难群众的燃眉急,更让乡亲们瞅着党员干部的身影,心里更亮堂了。党心民心,原是在一锹一镐的实干里越靠越近的。
从沟渠清淤到纠纷调解,从引水润田到治污护水,付店镇的党员干部们正用铁锹挖开民生堵点,用走访摸清群众心结,用方案织密幸福网络。把“急难愁盼”变成“看得见的滋润、摸得着的踏实”,这正是学习教育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