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本网讯 “以前暑假要一边上班一边操心孩子,现在有了‘暑期课堂’,孩子能学红歌、读绘本,还能和小伙伴一起做作业,我们家长特别放心!”8月下旬,在河南省潢川县踅孜镇两河村农家书屋,村民李女士看着孩子专注参与课程的身影,脸上满是笑意。今年暑期,踅孜镇以党建为引领,将全镇9个村的农家书屋、文明实践站等宣传阵地“活化利用”,打造特色暑期课堂,既破解了农村儿童“看护难”,更用红色教育与暖心服务,为孩子们筑起了一片成长“沃土”。
阵地“活”起来:从“宣传窗口”到“育人空间”
走进踅孜村农家书屋,原本陈列政策读本的书架旁,新增了儿童绘本、科普书籍专区;往日用于政策宣讲的活动场地,十几名孩子正跟着志愿者学健身舞蹈。“我们把宣传阵地的功能从‘单向传播’转向‘双向服务’,让宣传资源真正用在群众心坎上。”踅孜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镇整合各村文化资源,在每个暑期课堂配备1名村干部牵头、2名驻村干部协助、N名志愿者补充的“1+2+N”服务队伍,同时联动镇中学选派10名骨干教师,提供课程设计、教学指导等支持,让课堂既有“温度”更有“专业度”。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较多的情况,课堂特别开设“心理小课堂”,由专业志愿者通过游戏互动、一对一交流等方式,缓解孩子们的孤独感;定期组织“红色故事会”,邀请老党员讲述本地革命故事,让红色基因在潜移默化中浸润童心。截至目前,全镇暑期课堂累计开展活动56场,服务儿童320余人次,其中留守儿童占比达65%。
党群“近”起来:从“旁观者”到“参与者”
“孩子每天回家都念叨,说王书记教他唱红歌,周叔叔帮他辅导作业。”谈及暑期课堂,宋大桥村村民张大哥的话里满是认可。在课堂运营中,踅孜镇把“服务群众”与“基层治理”紧密结合,村干部与驻村干部主动走进课堂,既是“组织者”也是“陪伴者”——有的帮孩子辅导暑假作业,有的参与艺术课教学,有的在上下学时段疏导交通,用实际行动拉近与群众的距离。
为确保课堂安全,该镇还建立“家校联动”机制:通过微信群提前告知课程安排,发放《安全接送告知书》明确接送时间,在课堂周边设置3处安全观察点,切实解决家长“后顾之忧”。“以前村民见了村干部可能只是打个招呼,现在会主动聊孩子的学习、家里的事,干群关系越来越亲了。”
品牌“立”起来:从“暑期服务”到“长效探索”
“目前我们正在对接团县委,计划吸纳20名师范类、艺术类大学生志愿者,为明年课堂储备力量;同时联合镇中心小学,编制《暑期课堂分层教学计划》,针对低年级孩子增加趣味阅读,为高年级孩子开设传承非遗文化的课程。”谈及下一步规划,踅孜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镇将推动暑期课堂从“季节性服务”向“长效化品牌”升级。
下一步,踅孜镇将启动“优秀暑期课堂”“星级志愿者”评选,对表现突出的村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让宣传阵地持续发挥服务功能。“我们要把暑期课堂打造成踅孜镇基层治理的‘特色名片’,既守护孩子的‘快乐假期’,也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探索更多新路径。”